愤愤不平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怎么读
注音: ㄈㄣˋ ㄈㄣˋ ㄅㄨˋ ㄆ一ㄥˊ
繁体:憤憤不平
感情 贬义成语
愤愤不平的意思
折叠展开
解释: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语法:
愤愤不平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示例:
大家明白小明是代人受过,心中都替他愤愤不平。
英语:
be indignant
日语:
不平満々(ふへいまんまん)である
俄语:
быть разгнéванным
其他:
<法>indigné
近义词:
怒火中烧、怒气满腹
反义词: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随遇而安、心服口服、知足常乐
愤愤不平的出处
折叠展开
(令狐茂上书)曰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江)充,恐惧逋逃。
-----东汉·班固·《汉书·刘据传》
愤愤不平的典故
折叠展开
在《晋书·桓秘传》中,我们得知桓秘的故事。他原为秘书郎,却因兄长桓温的压制而未能得到重用。然而,在担任辅国将军、宣城内史等职位时,桓秘的才华与魄力展露无遗。他强迫新蔡王司马晃揭露太宰武陵王司马晞的反叛阴谋,又在司马勋叛晋之际,受命领兵讨伐,立下赫赫战功,后升任散骑常侍,再转任中领军。然而,孝武帝登基时,卢竦闯入宫殿的意外事件,使得桓秘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桓温因此事展开调查,牵连甚广,桓秘也因此被免官,退隐于宛陵。自此,桓秘对桓温的怨愤日益加深,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愤愤不平的神色。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了“愤愤不平”这个成语,用以描述那些因遭遇不公而心生愤慨与不满的人们。
愤愤不平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愤愤不平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