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异党同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fá yì dǎng tóng 怎么读
注音: ㄈㄚˊ 一ˋ ㄉㄤˇ ㄊㄨㄥˊ
繁体:伐異黨同
感情 中性成语
伐异党同的意思
折叠展开
解释: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出处:
《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语法:
伐异党同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党同伐异”。
示例:
给事中李成名复劾焕伐异党同,焕遂称疾笃,坚不起。(《明史 赵焕传》)
英语:
support one's own party and attack the others
近义词:
党同伐异
伐异党同的出处
折叠展开
盗柄鬻恩,援引死党,父子兄弟自相戈矛,伐异党同,门分越楚。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四七·靖康元年五月八日癸西》
伐异党同的典故
折叠展开
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家学说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规定只有精通儒家学问的人才有资格被选拔为官员。他尊崇儒家的五部核心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为圣典,合称五经。为了传承这些经典,汉武帝在太学中设立了五经博士的职位,专门负责向学生传授五经的知识,而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则有机会获得官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宣帝刘询的时代,儒家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愈发深远。然而,由于儒生们对《五经》的解读各执己见,存在不少争议。为了统一这些争议,汉宣帝决定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学术讨论。在讨论中,儒生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派别,他们将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视为同党,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视为异党。同党之间紧密团结,共同对抗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异党。这一现象被《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形象地描述为“党同伐异”。如今,“党同伐异”已经演化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于形容集团之间或派别之间因观点或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相互斗争和排斥,有时也写作“伐异党同”。
伐异党同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伐异党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