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ì niú huáng

对牛鼓簧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duì niú gǔ huáng 怎么读

注音 ㄉㄨㄟˋ ㄋ一ㄡˊ ㄍㄨˇ ㄏㄨㄤˊ

繁体對牛皷簧

感情 贬义成语

对牛鼓簧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见“对牛弹琴”。

  •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 语法:

    对牛鼓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

  • 近义词:

    对牛弹琴

对牛鼓簧的出处

折叠展开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对牛鼓簧的典故

折叠展开

公明仪,身为战国时期的音乐巨匠,其琴技精湛,广受人们的钦佩与敬仰。某日,春风和煦,柳条随风轻舞,公明仪怀抱古琴,漫步至郊外。他见到一头黄牛正悠闲地沐浴在午后阳光下,低头专心地吃着青草。这和谐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公明仪,于是他决定为这头黄牛献上自己的音乐。 他坐在草地上,手指轻拨琴弦,奏出了一段高雅的旋律。然而,黄牛却似乎并未被吸引,依旧静静地低头吃草,没有任何反应。公明仪思索片刻,随后换了一首更为轻快的曲子。然而,黄牛依旧不为所动,继续它的午后时光。 公明仪不甘心,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弹奏起了最为擅长的曲目。琴声悠扬,旋律动人,但黄牛只是偶尔甩甩尾巴,仿佛在驱赶身上的牛虻,对公明仪的琴声置若罔闻。最后,黄牛甚至悠闲地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它的吃草之旅。 公明仪望着黄牛的背影,心中不禁感到失落。旁人见状,纷纷安慰他:“大师,您的琴声并非不美妙,只是这音乐并不合黄牛的耳朵。”公明仪听后,只能无奈地叹息,抱起古琴默默离开。 自此以后,“对牛弹琴”便成为了一个典故,用来形容那些说话不看对象、白费力气的人。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称为“对牛鼓簧”,都传达了同样的意思。

对牛鼓簧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对牛鼓簧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uì), 又部,共5画

(1)(名)对子:喜~。

(2)(动)回答:~答如流。

(3)(动)向着、朝着:枪口~着敌人。

(4)(动)对待:~事不~人。

(5)(动)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个火儿。

(6)(动)照着样检查:校~。

(7)(动)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时间。

(8)(动)搀和(多指液体):汤里~点水。

(9)(动)平均分成两份:~半儿。

(10)(形)对面的;敌对的:~手。

(11)(形)正确、正常、适合:这话很~。

(12)(量)双:一~杯子。

(13)(介)朝、向;用法跟“对于”差不多:~困难不能屈服。

读音(niú), 牛部,共4画
[ niú ]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

读音(gǔ), 鼓部,共13画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

读音(huáng), 竹部,共17画

1.乐器里用为振动发声的薄片:笙~。风琴~片。

2.器物上有弹力的机件:弹~。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