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òng zhé jiù

动辄得咎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怎么读

注音 ㄉㄨㄥˋ ㄓㄜˊ ㄉㄜˊ ㄐ一ㄡˋ

繁体動輒得咎

感情 中性成语

动辄得咎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语法:

    动辄得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 示例:

    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 英语:

    be frequently taken to task

  • 近义词:

    跋前踬后

  • 反义词:

    八面圆通

动辄得咎的出处

折叠展开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唐·韩愈·《进学解》

动辄得咎的典故

折叠展开

韩愈确实学识渊博,志向远大,但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多次被贬谪。在《进学解》中,他借文章表达了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这句话,是韩愈用来形容自己处境的困境。表面意思是像狼一样,前进时会被自己的脚绊倒,后退时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住,进退两难。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他当时所处的困境和无奈。 后来,“动辄得咎”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来,意指一有行动就会受到责备或处罚,形容处境艰难,极易受到攻击或批评。这个成语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困境中极易遭受罪责的情形。

动辄得咎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动辄得咎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òng), 力部,共6画

(1)(动)改变原来位置或状态:搬~。

(2)(名)动作:一举一~。

(3)(动)使用:~脑筋。

(4)(动)感情起反应:~人。

(5)(动)开始做:~工。

(6)(副)动不动;常常:观众~以万计。

读音(zhé), 车部,共11画

(副)〈书〉都;总是;就。

读音(dé,děi,de), 彳部,共11画
déděide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1.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读音(jiù), 口部,共8画

(1)(名)过失;罪:~由自取。

(2)(动)怪罪;处分:既往不~。

(3)(形)凶:体~(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