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怎么读
注音: ㄉㄨㄥˋ ㄓㄜˊ ㄉㄜˊ ㄐ一ㄡˋ
繁体:動輒得咎
感情 中性成语
动辄得咎的意思
折叠展开
解释: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语法:
动辄得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示例:
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英语:
be frequently taken to task
近义词:
跋前踬后
反义词:
八面圆通
动辄得咎的出处
折叠展开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唐·韩愈·《进学解》
动辄得咎的典故
折叠展开
韩愈确实学识渊博,志向远大,但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多次被贬谪。在《进学解》中,他借文章表达了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这句话,是韩愈用来形容自己处境的困境。表面意思是像狼一样,前进时会被自己的脚绊倒,后退时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住,进退两难。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他当时所处的困境和无奈。 后来,“动辄得咎”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来,意指一有行动就会受到责备或处罚,形容处境艰难,极易受到攻击或批评。这个成语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困境中极易遭受罪责的情形。
动辄得咎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动辄得咎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