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 ér

不言而喻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bù yán ér yù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一ㄢˊ ㄦˊ ㄩˋ

繁体

感情 中性成语

不言而喻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出处:

    战国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语法:

    不言而喻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

  • 示例:

    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 英语:

    speak for itself

  • 日语:

    言うまでもない,言わなくても明(あき)らかだ

  • 俄语:

    самó собóй разумéется

  • 其他:

    <拉>prima facie<德>das versteht sich von selbst<法>cela va sans dire de soi

  • 近义词:

    显而易见、无庸赘述、不问可知、不言而谕、不在话下、一目了然

  • 反义词:

    扑朔迷离、模棱两可、强词夺理

不言而喻的出处

折叠展开

君子所性......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战国··《孟子·尽心上》

不言而喻的典故

折叠展开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广土章》里,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他说:广大的土地,众多的百姓,君子当然是要的,但他真正的快乐并不在此。按照君子的秉性,即使在得志时也不妄为,即使在困穷失意时也不自卑,因为他敬天知命。那么究竟君子的秉性怎样呢,没有别的,仁义礼智罢了。君子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结果,不但能在脸上显出自然的神色,而且还照到背上,传到四肢,那四肢不用开口,就能默喻那仁义礼智的法门。

不言而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yù), 口部,共12画

(1)(动)说明;告知:~之以理。

(2)(动)明白;了解:家~户晓|不言而~。

(3)(动)比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