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 shí

名副其实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近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míng fù qí shí 怎么读

注音 ㄇ一ㄥˊ ㄈㄨˋ ㄑ一ˊ ㄕˊ

繁体名副其實

感情 中性成语

名副其实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 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 语法:

    名副其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示例:

    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叶圣陶《桥上》)

  • 英语:

    veritable

  • 日语:

    名実相伴(めいじつあいともな)う

  • 俄语:

    назвáни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сущности

  • 其他:

    <德>der Name entspricht der Wahrheit<法>nom justifié

  • 近义词:

    名符其实、名不虚传、表里如一、名实相副、当之无愧

  • 反义词:

    名不副实、有名无实、虚有其表、徒有虚名

名副其实的出处

折叠展开

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

名副其实的典故

折叠展开

东汉时期的曹魏官员王修,以其正直的品格著称,他曾在曹操麾下担任司金中郎将,并随后晋升为魏郡太守。在治理地方时,他严惩强权、赏罚分明,并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因此深受民众的爱戴。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王修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议,他写道:“我深知,如同枳棘之林无法孕育出栋梁之才,涓涓细流也难以汇聚成汹涌的波涛。我虽在职七年,但忠诚与直言却未能在此时得到彰显,功绩也未能被世人所看见。我对此深感欣慰于所得到的,但又为未能回报而心怀愧疚,常常夜不能寐,甚至忘记进餐。这是为何呢?”在这段话中,王修以“枳棘之林”和“涓流之水”自喻,意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在位多年却未获晋升的境况。 曹操在阅读这封信后,回复了一封《与王修书》。在信中,他写道:“你修身养性,品德高尚,声誉远播至本州。你的忠诚与才能,已成为世人的美谈。你的名声与实绩相符,远超过常人。”曹操高度赞扬了王修的品行和才能,认为他名副其实。不久之后,曹操便提拔王修为魏郡太守。 这就是成语“名实相副”的起源,它用来形容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也可以表达为“名副其实”或“名实相符”等。

名副其实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名副其实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íng), 夕部,共6画
[ míng ]

1.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2.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4.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5.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6.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7.占有:不名一文。

8.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读音(fù), 刂部,共11画
fùpì

1.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职。~手。~官。~使。

2.附带的,次要的:~业。~品。~食。~刊。~歌。~产品。~作用。

3.相配,相称(chèn):名实相~。其实难~。

4.量词(a.一组或一套,如“一~手套”,“全~武装”;b.指态度,如“一~笑脸”)。

剖开,裂开:“不坼不~”。

读音(qí), 八部,共8画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3.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其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其快乐。大概其。

读音(shí), 宀部,共8画

(1)(动)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心儿的铁球。

(2)(形)真实;实在:~话~说。

(3)(名)实际;事实:传闻失~。

(4)(名)果实;种子:开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