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ǎi niú mài jiàn

买牛卖剑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mǎi niú mài jiàn 怎么读

注音 ㄇㄞˇ ㄋ一ㄡˊ ㄇㄞˋ ㄐ一ㄢˋ

繁体買牛賣劍

感情 中性成语

买牛卖剑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见“买牛卖剑”。

  • 出处:

    元·朱庭玉《青杏子·归隐》:“归来好向林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

  • 语法:

    买牛卖剑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争。

  • 英语:

    sell swords and buy oxen

  • 近义词:

    卖剑买牛、买牛息戈

  • 反义词:

    南征北战、穷兵黩武、卖犊买刀

买牛卖剑的出处

折叠展开

买牛卖剑,便作儿孙计。

-----宋·吴礼之·《蓦山溪·感旧》

买牛卖剑的典故

折叠展开

在汉宣帝刘询的统治时期,渤海地区的农民因饥荒困苦而揭竿起义,许多人被迫走上了强盗的道路。为了平息这场动乱,宣帝深思熟虑后,任命了已年过七旬的龚遂前往渤海地区处理此事。 龚遂到达渤海边界时,迎接他的是一队全副武装的官兵,准备为他提供严密的保护。然而,龚遂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让所有的官兵都返回原地,选择独自一人前往上任。 上任后,龚遂并未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而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下令各县大幅减少用于追捕强盗的兵力,转而大力宣扬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明确表示,那些愿意拿起农具辛勤劳作的百姓,将被视为国家的良民;而那些继续私藏或使用武器的人,则将被视为强盗予以严惩。 此外,龚遂还下令开仓放粮,救济那些因饥荒而陷入困境的百姓,同时奖励那些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本手持兵器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纷纷选择放下武器,转而购买耕牛和牛犊,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龚遂的精心治理下,渤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原本肆虐的强盗也基本销声匿迹,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段历史被后人传颂,并衍生出了“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人们放弃原有的不良行径,转而从事正当职业或改恶从善。这个成语也被简化为“卖刀买犊”、“卖刀买牛”或“买牛卖剑”等,但都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

买牛卖剑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ǎi), 乛部,共6画

(1)(动)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票|~布。

(2)(Mǎi)姓。

读音(niú), 牛部,共4画
[ niú ]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

读音(mài), 十部,共8画

(1)(动)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把余粮~给国家。

(2)(动)为了自己出卖祖国或亲友:~国|~国求荣。

(3)(动)尽量用出来;不吝惜:~劲儿|~力气。

(4)(动)故意表现在外面;让人看见:~功|~弄。

(5)(量)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一~炒腰花。

读音(jiàn), 刂部,共9画

(名)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可以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