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 niú cóng

鸡尸牛从

  • 结构
  • 感情
  • 年代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jī shī niú cóng 怎么读

注音 ㄐ一 ㄕ ㄋ一ㄡˊ ㄘㄨㄥˊ

繁体

感情

鸡尸牛从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出处: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鸡尸牛从的出处

折叠展开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韩策》

鸡尸牛从的典故

折叠展开

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连续十次向秦王上书,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纵横学”。这个主张鼓励秦国与其他六国建立友好“联盟”,然后逐一攻破。然而,秦惠文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苏秦因此感到沮丧,回到了家乡。他的家人看到他落魄的样子,都不愿意与他交谈。后来,苏秦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策略,即让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在游说了赵国和齐国之后,苏秦来到了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向韩宣惠王阐述了韩国的优势,如地理位置优越、兵力强盛、武器精良等,并指出韩国士兵的勇猛。然而,韩国却准备向秦国屈服。苏秦对韩宣惠王说:“我听说了一个俗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鸡的嘴巴虽小,但很干净;而牛的肛门虽大,却很臭。如今大王向秦国称臣,和当牛的肛门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如此贤明,又拥有如此多的雄兵,却背负这样的臭名,臣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韩宣惠王听后,勃然变色,拔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有什么出息,也不能向秦国屈服,就照先生说的办吧。”这个成语故事“鸡尸牛从”的寓意是:宁愿在小范围内自主,也不愿在大范围内听命于人。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宁愿选择有尊严、有自主权的小范围,也不愿选择虽大但失去自主权的范围。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苏秦的智谋和口才,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有力的言辞,成功地说服了韩宣惠王,使韩国选择了与秦国对抗的道路。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成语“鸡尸牛从”的寓意,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智谋。

鸡尸牛从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鸡尸牛从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ī), 又部,共7画

(名)家禽;品种很多;嘴短;头部有鲜红肉质的冠。翅短;不能高飞:~蛋|~肉|公~|花~。

读音(shī), 尸部,共3画

(1)(名)尸首;死人的身体。

(2)(名)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3)(名)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读音(niú), 牛部,共4画
[ niú ]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

读音(cóng), 人部,共4画
cóngzòng

1.依顺:顺~。盲~。~善如流。

2.采取,按照:~优。

3.跟随:愿~其后。

4.跟随的人:侍~。仆~。

5.参与:~业。~政。投笔~戎。

6.由,自:~古至今。~我做起。

7.次要的:主~。~犯。

8.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9.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

10.姓。

1.古同“纵”,竖,直。

2.古同“纵”,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