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áng mìng zhī

亡命之徒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wáng mìng zhī tú 怎么读

注音 ㄨㄤˊ ㄇ一ㄥˋ ㄓ ㄊㄨˊ

繁体

感情 贬义成语

亡命之徒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 出处:

    《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 语法:

    亡命之徒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示例:

    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亡命之徒。(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 英语:

    desperado

  • 日语:

    命しらずのやから

  • 俄语:

    отчаянный злодей<головорез>

  • 其他:

    <德>tollkühner Draufgǎnger<法>aventurier

  • 近义词:

    不逞之徒

  • 反义词:

    谦谦君子、正人君子

亡命之徒的出处

折叠展开

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郭彦传》

亡命之徒的典故

折叠展开

“亡命”,改变姓名而逃亡。据《史记》记载,魏大梁人张耳年少时当过信陵君的食客,后来改变姓名,逃亡到外黄。受到外黄富人的看重,将新寡的女儿嫁他,并给了他一笔丰厚的钱,他因此得以结交各路好友,最后当上魏国的外黄令,贤能的名声远播,而“亡命之徒”完整的语形,见于《周书・卷三七・郭彦列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意思是郭彦主张让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来的人,都要分担赋税和徭役的工作。后来“亡命之徒”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意义慢慢转变为比喻不顾性命作奸犯科的人。今人所用,多为后义。

亡命之徒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亡命之徒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wáng,wú), 亠部,共3画
wángwú

1. 逃:逃亡。流亡。

2.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3. 死:伤亡。死亡。

4.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1. 古同“无”,没有。

读音(mìng), 人部,共8画

(1)(名)生命;性命。

(2)(名)命运

(3)(名):算~。

(4)(名)(动)命令

(5)(名);指派:~驾。

(6)(名)(名)命令

(7)(名);指示:奉~|待~。

(8)(名)(动)给与(名称等):~名|~题。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tú), 彳部,共10画

(1)(形)空的;没有凭借的:~劳。

(2)(副)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仅仅:~留。

(3)(副)徒然:~自惊扰。

(4)(名)徒弟;学生。

(5) 姓。

(6)(名)信仰某种宗教的人:教~。

(7)(名)同一派系的人(含贬义):暴~。

(8)(名)人(含贬义):好色之~。

(9)(名)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