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ē zhǒng ér lái

接踵而来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近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jiē zhǒng ér lái 怎么读

注音 ㄐ一ㄝ ㄓㄨㄥˇ ㄦˊ ㄌㄞˊ

繁体接踵而來

感情 中性成语

接踵而来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

  •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

  • 语法:

    接踵而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不断地来。

  • 示例:

    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

  • 英语:

    come one after another

  • 近义词:

    接二连三、络绎不绝、熙来攘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纷至沓来

  • 反义词:

    远走高飞

接踵而来的出处

折叠展开

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李显忠传》

接踵而来的典故

折叠展开

《战国策·秦策四》:“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意思大致为: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昭王命将军白起攻楚,楚王无奈,迁都陈城,楚国国势由盛转衰。后来秦国欲再次攻楚,楚襄王得知消息后,派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希望说服秦昭王放弃攻打楚国。黄歇抵达秦国后,向秦昭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说:“大王,您对韩、魏的信任,结果恐怕会像吴王信任越王一样最后反被背叛。韩、魏历经了几世的战火,无数百姓死于秦人之手,国家残破,将士尸骨遍野,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四散。大王若要攻楚,必经韩、魏,您不担心他们会反叛吗?我建议大王与楚国和解,秦楚一体,韩必臣服,成为秦的眼线。大王再以十万大军逼郑,魏必震恐。如此,魏国也将成为秦在东方的侦察官。秦之土地,自西海至东海,便能横绝天下。”秦昭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暂时搁置了攻楚计划。

接踵而来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ē), 扌部,共11画

1.  连成一体:接合。接骨。接壤。衔接。

2.  继续,连续:接力。接替。接班。接二连三。再接再厉。

3.  靠近,挨上:接近。邻接。接吻。

4.  承受,收取:接受。接收。接纳。接管。

5.  迎:接风。接生。接待。

6.  姓。

读音(zhǒng), 足部,共16画

(1)(名)脚后跟。

(2)(动)亲到。

(3)(动)跟随。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lái), 一部,共7画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来。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9.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13.  姓。

接踵而来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