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àn hóng jǐng chì

面红颈赤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miàn hóng jǐng chì 怎么读

注音 ㄇ一ㄢˋ ㄏㄨㄥˊ ㄐ一ㄥˇ ㄔˋ

繁体靣紅頸赤

感情 中性成语

面红颈赤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见“面红耳赤”。

  •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 语法:

    面红颈赤作状语、定语;用于激动、发怒。

  • 近义词:

    面红耳赤

面红颈赤的出处

折叠展开

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面红颈赤的典故

折叠展开

在《朱子语类》中,朱熹写道:“现今之人,为些许小利便头红面赤,而子文三仕三已,内心却波澜不惊,毫无喜怒之情。”这意味着现代人常常为了一点微小的利益就争论得面红耳赤,相比之下,子文的从容不迫和淡然处世的态度就显得格外高尚。朱熹借此警示世人,我们应该拥有宽广的胸怀,切勿因贪图小利而最终自食其果。 成语“面红耳赤”正源于此,它生动描绘了因激动、用力、羞愧、焦急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情景。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称作“耳红面赤”或“面红颈赤”,都用以形容相似的情绪状态。

面红颈赤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面红颈赤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iàn), 面部,共9画

(1)(名)头的前部;脸:~孔。

(2)(动)向着:背山~水。

(3)(名)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地~|桌~|~儿。

(4)(动)当面:~谈|~洽。

(5)(名)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的正面:鞋~|~儿。

(6)(名)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平~|~积。

(7)(名)部位或方面:正~|片~。

(8)(助)方位词后缀:上~|前~|外~|西~。

(9)(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镜子。

(10)(量)用于会见的次数:一~镜子。

(11)(名)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豆~。

(12)(名)(~儿)粉末:药~儿。

(13)(名)面条:挂~|切~。

(14)(形)〈方〉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瓜。

读音(hóng,gōng), 纟部,共6画
hónggōng

1. 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3. 喜庆: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4. 象征革命: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

5. 指营业的纯利润:红利。分红。

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1.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读音(jǐng,gěng), 页部,共11画
jǐnggěng

1. 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亦称“脖子”),亦指事物像颈的部分:颈项。头颈。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即第五、六两句)。长颈鹿。曲颈甑。

1. 〔脖颈子〕口语指脖子。亦称“脖颈儿”。

读音(chì), 赤部,共7画

(1)(名)比朱红稍浅的颜色。

(2)(名)泛指红色:~小豆。

(3)(名)象征革命:~卫队。

(4)(形)忠诚:~心(忠诚的心)|~诚(极真诚)。

(5)(动)光着;露着(身体):~脚|~膊。

(6)(形)空:~手空拳(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