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ān pín lè dào 怎么读
注音: ㄢ ㄆ一ㄣˊ ㄌㄜˋ ㄉㄠˋ
繁体:安貧樂道
感情 中性成语
安贫乐道的意思
解释: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语法:
安贫乐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示例: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英语: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 to things spiritual
近义词:
安贫守道、与世无争
反义词:
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不甘食贫、养尊处优
安贫乐道的出处
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
-----春秋·计然·《文子·上仁》
安贫乐道的典故
"安贫乐道"这一成语后来确实多指即使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仍然坚守道义并以之为乐。然而,说这是剥削阶级提出的一种骗人的话,可能过于片面。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哲学观和生活态度,即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来找到生活的乐趣。此典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描述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的翻译可以理解为:“颜回真是个贤良的人啊!他只有一小竹篮的饭食,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可能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困苦,但颜回却从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学说强调仁爱、德治和教化,提倡通过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来维护社会秩序。孔子确实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这些都是他“忠恕之道”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安贫乐道,这并不意味着要人们安于穷苦生活,而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他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是在强调社会公正和稳定的重要性。颜渊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孔子的高度赞扬。他生活在贫困之中,却能保持内心的快乐,这无疑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精神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