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感情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dào bù shí yí 怎么读
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一ˊ
繁体:道不拾遺
感情 褒义成语
道不拾遗的意思
折叠展开
解释:
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出处: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语法:
道不拾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英语:
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
俄语:
потéри инóго на дорóге не берут
近义词:
路不拾遗
反义词:
打家劫舍
道不拾遗的出处
折叠展开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下》
道不拾遗的典故
折叠展开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官职。起初他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并代理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显著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摒弃了讨价还价的陋习,实行了统一的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惊扰官府,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因此,四方的游客都能自然取回失物。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被称为“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道不拾遗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