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 shí

道不拾遗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感情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dào bù shí yí 怎么读

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一ˊ

繁体道不拾遺

感情 褒义成语

道不拾遗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 出处: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 语法:

    道不拾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示例:

    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 英语:

    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

  • 俄语:

    потéри инóго на дорóге не берут

  • 近义词:

    路不拾遗

  • 反义词:

    打家劫舍

道不拾遗的出处

折叠展开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下》

道不拾遗的典故

折叠展开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官职。起初他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并代理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显著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摒弃了讨价还价的陋习,实行了统一的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惊扰官府,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因此,四方的游客都能自然取回失物。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被称为“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ào), 辶部,共12画

1.道路:铁~。大~。人行~。羊肠小~。

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下水~。黄河故~。

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头头是~。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得~多助,失~寡助。

4.道德:~义。

5.技艺;技术:医~。茶~。花~。书~。

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传~。卫~士。

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院。~士。~姑。老~。一僧一~。

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

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儿,一条斜~儿。

10.姓。

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

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说:~白。能说会~。一语~破。

14.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

16.以为;认为: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shí,shè), 扌部,共9画
shíshè

1.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2.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3. “十”的大写。

4.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1. 古同“涉”,历,经由: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