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 zài xián

如箭在弦

  • 结构 动宾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rú jiàn zài xián 怎么读

注音 ㄖㄨˊ ㄐ一ㄢˋ ㄗㄞˋ ㄒ一ㄢˊ

繁体如箭在絃

感情 中性成语

如箭在弦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

  • 出处:

    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语法:

    如箭在弦作谓语、定语;比喻势在必行。

  • 示例:

    既然补之与汉举二将军已率两万人马进驻叶县与裕州之间,大军继续东进,如箭在弦。(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

  • 英语:

    as an arrow on the straining cordready to start

  • 近义词:

    箭在弦上

如箭在弦的出处

折叠展开

唐·李善注引《魏志》:“曹公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曹公爱其才而不责之。”

-----三国魏·陈琳·《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如箭在弦的典故

折叠展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袁绍,作为北方强大的诸侯之一,因曹操势力的日益扩张而深感威胁,遂决意发起征伐,以除后患。为此,他特命麾下才华横溢的书记官陈琳,起草一篇震撼人心的讨伐檄文,题为《为袁绍檄豫州》。文中,陈琳不仅详尽列举了曹操的种种暴行与野心,更言辞激烈地痛斥了曹操及其先祖三代,激起了四方诸侯的愤慨与共鸣,纷纷响应号召,誓要共讨曹操。 然而,世事难料,战局瞬息万变。袁绍虽一时势大,却终未能抵挡住曹操的凌厉攻势,遗憾败北。战乱之后,陈琳在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归顺曹操。一日,曹操与陈琳相对而坐,提及昔日那篇让他声名大噪却又令他倍感尴尬的檄文,质问陈琳何以对己及家族如此不留情面。陈琳面色平静,从容答道:“彼时情境,正如矢已搭弦,不得不发。”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决绝,意指当时形势所迫,自己只能顺应时势,发出那篇必将载入史册的檄文。 曹操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陈琳之才,更敬佩其能在危难之际仍能保持清醒与坚定。于是,他非但没有怪罪陈琳,反而对其更加器重与信任。从此,“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典故便流传开来,用以形容情势紧迫、不容迟疑的境地。此成语亦常以“矢在弦上”、“如箭在弦”等形式出现,寓意相同,均表达了人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无奈与坚决。

如箭在弦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rú), 女部,共6画
[ rú ]

1. 依照顺从:如愿。如意。如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游人如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如一见。自叹弗如。

4. 到,往:如厕。

5. 假若,假设:如果。如若。假如。

6. 奈,怎么:如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7. 与,和:“公如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如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如。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如无出”。

12. 〔如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3. 姓。

读音(jiàn), 竹部,共15画

(名)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

读音(zài), 土部,共6画

(1)(动)存在;生存

(2)(动)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他不~家|钢笔~桌子上。

(3)(动)留在:~位。

(4)(动)参加(某团体);属于(某团体)。

(5)(动)在于;决定于:学习好;主要~于自己努力。

(6)(助)“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

(7)(介)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事情发生~去年|~礼堂开会。

(8)(副)正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或者持续):姐姐~做功课。

读音(xián), 弓部,共8画

(1)(名)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有弹性:弓~|箭在~上|改~易辙。

(2)(名)(~儿)乐器上发声的线:管~乐。

(3)(名)〈方〉发条:上~。

(4)(名)直线与圆相交;在圆周内的部分叫弦:正~|余~。

(5)(名)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