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 zhī

不毛之地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ㄇㄠˊ ㄓ ㄉ一ˋ

繁体

感情 贬义成语

不毛之地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 语法:

    不毛之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 示例:

    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 英语:

    waste land

  • 日语:

    不毛(ふもう)の地(ち),なにも生(は)えないところ

  • 俄语:

    гóлая земля

  • 其他:

    <法>terrain stérile,improductif

  • 近义词:

    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寸草不生、荒山野岭、不牧之地、赤地千里

  • 反义词:

    鱼米之乡、天府之国、通都大邑、沃野千里、膏腴之地、三山五岳、极乐世界、肥田沃土

不毛之地的出处

折叠展开

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不毛之地的典故

折叠展开

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载,春秋时候,楚庄王因郑国有二心,而率领大军加以讨伐。城破之日,楚军开进郑国城郭大门,郑国国君襄公,在街口跪接庄王,向楚庄王请罪,并且请求楚庄王可怜他这个战败之人,赐给他一块“不毛之地”,好让他和一些老人们去安度残年。楚庄王因见郑襄公有心悦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后则用来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不毛之地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máo), 毛部,共4画

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毛笔。羽毛。毛织品。毛骨悚然。轻于鸿毛。

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毛之地。

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

4.  粗糙,没有加工的:毛布。毛估(粗略地估计)。毛坯。

5.  不是纯净的:毛利。毛重。

6.  行动急躁:毛躁。

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毛了。

8.  小:毛病。毛孩子。毛毛雨。

9.  货币贬值:钱毛了。

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毛钱。

11.  姓。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dì,de), 土部,共6画
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