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ㄇㄠˊ ㄓ ㄉ一ˋ
繁体:
感情 贬义成语
不毛之地的意思
折叠展开
解释: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语法:
不毛之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示例:
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英语:
waste land
日语:
不毛(ふもう)の地(ち),なにも生(は)えないところ
俄语:
гóлая земля
其他:
<法>terrain stérile,improductif
近义词:
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寸草不生、荒山野岭、不牧之地、赤地千里
反义词:
鱼米之乡、天府之国、通都大邑、沃野千里、膏腴之地、三山五岳、极乐世界、肥田沃土
不毛之地的出处
折叠展开
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不毛之地的典故
折叠展开
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载,春秋时候,楚庄王因郑国有二心,而率领大军加以讨伐。城破之日,楚军开进郑国城郭大门,郑国国君襄公,在街口跪接庄王,向楚庄王请罪,并且请求楚庄王可怜他这个战败之人,赐给他一块“不毛之地”,好让他和一些老人们去安度残年。楚庄王因见郑襄公有心悦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后则用来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不毛之地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不毛之地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