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üè shí zhī

略识之无

  • 结构 动宾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近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lüè shí zhī wú 怎么读

注音 ㄌㄩㄝˋ ㄕˊ ㄓ ㄨˊ

繁体畧識之無

感情 中性成语

略识之无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 语法:

    略识之无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识字不多。

  • 示例:

    丰子恺《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以最廉价广销各地,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了解。”

  • 英语:

    know only a few simple characters

  • 近义词:

    略知皮毛、略知一二、才疏学浅

  • 反义词:

    学富五车、博学多才

略识之无的出处

折叠展开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略识之无的典故

折叠展开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致好友元稹的一封长信里,这样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尚在襁褓之中,约莫六七月大时,乳母便时常抱我在书屏前嬉戏。那时,她偶尔会指着屏上的‘无’字与‘之’字给我看。虽我尚不能言语,但心中已默默铭记。日后,但凡有人问及此二字,无论试我多少次,我皆能准确无误地指出。”此即意味着,我在婴儿时期,便已对文字有了最初的感知与记忆。 成语“不识之无”正是源于这段佳话,原本指的是连“之”与“无”这样的基本字都不认识,后来则用以形容一个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极低。此成语在流传过程中,也被称作“仅识之无”、“略识之无”等,用以形容学识浅薄之人。

略识之无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略识之无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í,zhì), 讠部,共7画
shízhì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