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án zhī shuǐ běn zhī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结构 复句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wú yuán zhī shuǐ wú běn zhī mù 怎么读

注音 ㄨˊ ㄩㄢˊ ㄓ ㄕㄨㄟˇ,ㄨˊ ㄅㄣˇ ㄓ ㄇㄨˋ

繁体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感情 中性成语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出处: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语法: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宾语;指没有基础的事物。

  • 示例: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实践论》)

  • 英语:

    (like) water without a source,or a tree without roots

  • 俄语:

    как река без истоков,как дерево без корней

  • 近义词: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出处

折叠展开

犹衣服之有冠冕(帽子),木水之有本原(源)。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uán), 氵部,共13画

(1)(名)水流起头的地方:河~|泉~|发~。

(2)(名)来源:货~|资~。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huǐ), 水部,共4画

(1)(名)水。

(2)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

(3)河流:汉~。

(4)指江、河、湖、海、洋:~上人家。

(5)(~儿)稀的汁:药~。

(6)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外~。

(7)指洗的次数:这衣裳洗几~也不变色。

(8)姓。

读音(běn), 木部,共5画

(1)(名)草木的茎或根

(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兵民是胜利之~。

(3)(名)(~儿)本钱;本金:下~儿|够~儿。

(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

(5)(名)本来;原来:~意|~想不去。

(6)(形)自己方面的:~厂|~校|~国。

(7)(形)现今的:~年|~月。

(8)(动)按照;根据:~着政策办事。

(9)(名)(~子、~儿)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书~|户口~儿。

(10)(名)(~子、~儿)版本:刻~|抄~|稿~。

(11)(名)(~儿)演出的底本:话~|剧~。

(12)(名)封建时代指奏章:修~(拟奏章)。

(13)(名)(~儿)量词。ɑ)用于书籍簿册: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头~《西游记》。c)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mù), 木部,共4画

(1)(名)树木:伐~|果~。

(2)(名)(木头)木材和木料的总称:枣~|榆~|檀香~。

(3)(形)用木材制成的:~器|~犁|~板。

(4)(名)棺材:棺~|行将就~。

(5)(Mù)姓。

(6)(形)质朴:~讷。

(7)(形)麻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