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ǒ shī

马革裹尸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感情 褒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怎么读

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繁体馬革裹尸

感情 褒义成语

马革裹尸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勇于作战,为国捐躯。

  •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语法:

    马革裹尸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示例: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 英语:

    die on the battlefield

  • 日语:

    軍馬の皮(かわ)で死体をくるむ。戦場(せんじょう)の露(つゆ)と消(き)える

  • 俄语:

    сложить голову на поле брани

  •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捐躯疆场

  • 反义词:

    临阵脱逃

马革裹尸的出处

折叠展开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典故

折叠展开

马援是后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将领。他生在前汉末年,12岁时父母双亡。哥哥马况让他学诗,学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起色,马援便要求到边疆去放马。哥哥怕弟弟灰心,就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意思是你的才能很大,可能成熟得晚些。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大器晚成”。 马援果然应验了哥哥的话——“大器晚成”。王莽末年,他被任命为新城大尹,就是汉中的太守。王莽败后,隗嚣拜他为绥德将军,后来,马援与隗嚣反目成仇。刘秀大军西征时,马援受到重用。刘秀让马援与群臣共商讨伐隗嚣之计。马援顺手将一袋米倒在席上,按地形堆成山川河谷,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沙盘模型。当时,刘秀高兴地大叫,敌军全在我眼中了!随后,刘秀大军便进占第一(今宁夏固原县),隗嚣军大败。建武九年,马援被拜为太中大夫,建武十一年拜为陇西太守,是刘秀帐下有名的常胜将军。 光武帝刘秀基本统一中国后,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极力避免战争。 建武二十年,马援班师回京后,刘秀赏赐给他一辆兵车,职务仅安排在九卿之后,封为新息侯。许多朋友都前来祝贺,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冀,他跟马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言谈中不免有些溢美之词。谁知马援却说:“男子汉就是应该在战场上逞雄,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醉卧床上,缠绵于儿女之情!”言辞之间表明了自己立志战死疆场的雄心壮志。孟冀敬佩地连连称道,说:“将军真是壮烈之士,男子汉就应当如此!” 虽然马援在花甲之年请战出征,为国尽忠,最后病逝军中,但他的“马革裹尸”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传颂,在历朝历代的将士中影响深远。 毛主席也曾在大悲大痛的时候,引用过这个典故。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敌机的一次空袭中光荣牺牲,金日成希望能将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毛岸英烈士的遗体是留在朝鲜还是运回国内,当时毛主席没有立即答复,等到第二天早上,秘书发现主席的桌子上有两句诗,写的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主席的批示就在诗中。毛岸英烈士被安葬在了朝鲜的国土上。

马革裹尸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马革裹尸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ǎ), 马部,共3画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

读音(guǒ), 亠部,共14画

(1)(动)(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包~|~腿|用绷带把伤口~好。

(2)(动)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匪军撤退时;~走了几个村子的人。

(3)(动)〈方〉吸(奶):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奶。

读音(shī), 尸部,共3画

(1)(名)尸首;死人的身体。

(2)(名)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3)(名)不做事情;空占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