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山中宰相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怎么读

注音 ㄕㄢ ㄓㄨㄥ ㄗㄞˇ ㄒ一ㄤˋ

繁体

感情 中性成语

山中宰相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 语法:

    山中宰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示例: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在家丰衣足食,肥马轻裘,紫蟹黄鸡,山肴海味,称不得是个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的出处

折叠展开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

山中宰相的典故

折叠展开

陶弘景,南朝梁时期的杰出人物,自幼聪慧非凡。他在十岁读完葛洪的《神仙传》后,便立志追求道家养生之道。曲山,那座距离建康城不远的绵延山脉,因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修炼成仙的传说而备受尊崇,也成为了陶弘景心中的圣地。 公元492年,陶弘景的好友萧衍登基为梁武帝。此时,三十六岁的陶弘景选择追随内心的向往,隐居于曲山之中。梁武帝得知后,虽多次诚邀他出山辅佐朝政,但陶弘景均婉言谢绝,选择继续他的隐居生活。 面对陶弘景的坚持,梁武帝并未放弃,而是将国家大事书成信件,派遣使者送达曲山,以求陶弘景的智慧指点。陶弘景基于多年的友情和对国家的关怀,亦时常回信,为梁武帝提供政策建议和治国方略。于是,朝廷与曲山之间的书信往来频繁,陶弘景虽隐于山林,却成为朝政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谋,人们尊称他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这一美誉,不仅体现了陶弘景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更成为了后来形容隐居山林、心怀天下、具有卓越智慧和品德的高人贤士的代名词。

山中宰相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ān), 山部,共3画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读音(zhōng,zhòng), 丨部,共4画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5.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6. 适于,合于:中看。

1. 恰好合上: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2. 受到,遭受:中毒。中计。

3. 科举考试被录取:中举。中状元。

读音(zǎi), 宀部,共10画

(1)(动)主管;主持。

(2)(名)古代官名。

(3)(动)杀(牲畜、家畜等)。

读音(xiāng,xiàng), 木部,共9画
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相识。相传(chuán )。相符。相继。相间(jiàn )。相形见绌。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相信。相烦。相问。

3. 亲自看(是否中意):相亲。相中(zhòng)。

4. 姓。

1. 容貌,样子:相貌。照相。凶相。可怜相。

2. 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

3. 察看,判断:相面。相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4.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相。宰相。首相。

5.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6.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7.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相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

8.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