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én yáng huī

焚骨扬灰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fén gǔ yáng huī 怎么读

注音 ㄈㄣˊ ㄍㄨˇ 一ㄤˊ ㄏㄨㄟ

繁体焚骨揚灰

感情 贬义成语

焚骨扬灰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 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 语法:

    焚骨扬灰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仇视。

  • 示例:

    明·李东阳《腹中剑》:“肃宗克长安日,欲敕诸将发林甫冢,焚骨扬灰。”

  • 英语:

    destroy the corpse by fire and obliterate all the traces

  • 近义词:

    焚尸扬灰

焚骨扬灰的出处

折叠展开

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唐·姚察、姚思廉·《梁书·侯景传》

焚骨扬灰的典故

折叠展开

《梁书·侯景传》中详细记载了一段悲惨而震撼的历史。朔方人侯景,初时投靠了梁帝萧衍,然而不久后却反叛,攻占了梁地的寿春,并自立萧正国为帝,自己则自任相国。在攻破东府城后,他残忍地将城内的官员杀害,并将他们的尸体赤身裸体地摆放在城门两侧,以此恐吓城内外的百姓。当梁军与叛军交战时,叛军的粮食供应几乎断绝。为了拖延时间,侯景巧妙地伪装投降,而萧衍在儿子萧纲的力劝下,决定接受和谈。然而,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当和议达成,梁军撤退之际,侯景却在粮食运到后,立即撕毁盟约,再次发动攻击。更为残忍的是,侯景命令手下每攻破一城,就屠尽一城,以这种极端手段来树立自己的“威名”。他的暴行让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最终,侯景的军队被萧绎的军队击败。侯景死后,身首异处,其下场极其悲惨。萧绎为了发泄对侯景的愤恨,下令将其腹内装满五斗盐,然后将这具残破的尸体送到建康城示众。百姓们对侯景的恨意难以言表,他们纷纷上前,争抢着撕咬他的肉,直到只剩下白骨。这些白骨随后被焚烧成灰,随风飘散。这段历史被后人铭记,逐渐形成了“焚骨扬灰”这一成语,用以形容采用极端手段处理事情,或表达极度的愤恨和报复心理。这个成语也被称作“焚尸扬灰”,流传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

焚骨扬灰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焚骨扬灰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fén), 火部,共12画

(动)烧:~毁|~烧。

读音(gǔ,gū), 骨部,共9画
gǔgū

1.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2.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3.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4.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1.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2.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读音(yáng), 扌部,共6画

(1)(动)高举;往上升:飘~|~帆。

(2)(动)往上撒:~场。

(3)(形)传播出去:赞~|~言。

(4)(形)指容貌好看:其貌不~。

(5)(名)指江苏扬州。

(6)(名)姓。

读音(huī), 火部,共6画

(1)(名)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东西(基本义):炉~|草~|骨~|烟~|油~。

(2)(名)尘土;某些粉末状的东西:~尘|~土|炮~。

(3)(名)特指石灰。

(4)(名)像木柴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色|青~。

(5)(形)消沉;失望:心~意懒|心如死~|~心丧气。

焚骨扬灰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