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kāi

天开地辟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一般成语

拼音 tiān kāi dì pì 怎么读

注音 ㄊ一ㄢ ㄎㄞ ㄉ一ˋ ㄆ一ˋ

繁体天開地辟

感情 中性成语

天开地辟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①犹言开天辟地。②谓天然形成。

  • 出处:

    宋·欧阳修《晋祠》诗:“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宋·洪适《奉礼歌》:“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天开地辟由盘古,人物才分下土。”

  • 语法:

    天开地辟作谓语、定语;比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 示例:

    你这泼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参果树,乃天开地辟的灵根。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

  • 近义词:

    开天辟地、天地开辟

天开地辟的出处

折叠展开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

-----宋·欧阳修·《晋祠》

天开地辟的典故

折叠展开

《太平御览》中记载了一段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它讲述了天地初开、万物起源的壮丽史诗。 在遥远的古代,世界尚处于一片混沌之中,仿佛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蛋”里。在这个混沌的“蛋”中,孕育着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他无声无息,悄然生长,以天地之精华为养,吸收着无尽的元气。 经过一万八千年的漫长岁月,盘古终于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感受到了周围的束缚,决定要打破这混沌的束缚,释放出自己的力量。于是,他挺直了身躯,用力撑开那无形的“蛋壳”。 随着“蛋壳”的破裂,轻盈的气体缓缓上升,形成了天空;而沉重的物质则逐渐下沉,凝聚成了大地。初生的天地相距甚近,仿佛触手可及。盘古站在天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用自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宇宙。 为了保持天地的稳定,盘古每日都在不断地生长。他的身高每长高一丈,天地之间的距离也就随之增加一丈。就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岁月,天已经升得高不可攀,地也变得厚实无比。而盘古的身高,也已经达到了九万里,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天地之间。 当天地终于稳定下来,混沌的景象也随之消失。然而,盘古却因为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而倒下了。他如同山岳一般倒下,身躯化作了山川河流、草木虫鱼,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开天辟地”,意指开创世界、开辟天地。它也常用来比喻开创伟大的事业或前所未有的壮举。每当人们提到“开天辟地”,都会想起那个勇敢无畏、开创世界的盘古巨人,以及他那为世间万物带来生机的壮丽壮举。

天开地辟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kāi), 一部,共4画

(1)(动)使关闭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

(2)(动)打通;开辟:~路|~矿。

(3)(动)(合拢或连接的东西)舒张;分离:桃树~花了|扣儿~了。

(4)(动)(河流)解冻:河~了。

(5)(动)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戒|~禁。

(6)(动)发动或操纵(枪、炮、车、船、飞机、机器等):~枪|~汽车|~拖拉机|火车~了。

(7)(动)(队伍)开拔:昨天~来两团人;今天又~走了。

(8)(动)开办:~工厂|~医院。

(9)(动)开始:~工|~学|~演。

(10)(动)举行(会议、座谈会、展览会等):~会|~欢送会。写出(多指单据、信件等):~发票|~药方。支付;开销(工资、车费)。〈方〉开革;开除:过去资本家随便~掉我们工人。(液体)受热而沸腾:水~了。〈口〉吃:他把包子都~了。用在动此或形容词后。ɑ)表示扩大或扩展:喜讯传~了。b)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下了两天雨;天就冷~了。指十分之几的比例:三七~。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会|~欢送会。写出(多指单据、信件等)

读音(dì,de), 土部,共6画
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读音(bì,pī,pì), 辛部,共13画
bìpìpī

1.君主:复~。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举(征召和荐举)。

1.透彻:精~。透~。

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谣。~邪说。

3.法律;法:大~(古代指死刑)。

[辟头](pī tóu)同“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