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楫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 怎么读
注音: ㄓㄨㄥ ㄌ一ㄡˊ ㄐ一 ㄐ一ˊ
繁体:中流撃楫
感情 中性成语
中流击楫的意思
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处:
《晋书 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语法:
中流击楫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例:
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 童子军 草檄》)
近义词:
奋发图强
反义词:
委靡不振
中流击楫的出处
(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的典故
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属,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