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 liú

中流击楫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 怎么读

注音 ㄓㄨㄥ ㄌ一ㄡˊ ㄐ一 ㄐ一ˊ

繁体中流撃楫

感情 中性成语

中流击楫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 出处:

    《晋书 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语法:

    中流击楫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示例:

    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 童子军 草檄》)

  • 近义词:

    奋发图强

  • 反义词:

    委靡不振

中流击楫的出处

折叠展开

(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的典故

折叠展开

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属,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流击楫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ōng,zhòng), 丨部,共4画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5.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6. 适于,合于:中看。

1. 恰好合上: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2. 受到,遭受:中毒。中计。

3. 科举考试被录取:中举。中状元。

读音(liú), 氵部,共10画

(1)(动)水流动。(动)液体移动;流动

(2)(动)水流动。(动)移动不定

(3)(动)水流动。(动)流传;传播

(4)(动)水流动。(动)向坏的方面转变

(5)(动)水流动。(动)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辽远地区去

(6)(动)水流动。(名)指江河的流水

(7)(动)水流动。(名)像水流的东西

(8)(动)水流动。(名)品类;等级

读音(jī), 凵部,共5画

(1)(动)打;敲打:~鼓|~掌|旁敲侧~。

(2)(动)攻打:袭~|游~|声东~西。

(3)(动)碰;接触:冲~|撞~|目~(亲眼看见)。

读音(jí), 木部,共13画

(名)划船用的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