疚心疾首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jiù xīn jí shǒu 怎么读
注音: ㄐ一ㄡˋ ㄒ一ㄣ ㄐ一ˊ ㄕㄡˋ
繁体:
感情 贬义成语
疚心疾首的意思
折叠展开
解释:
疚:久病,忧虑。因歉疚而内心不安。心中不安,头痛脑胀。形容十分悲痛忧愁或不安。
出处:
唐崔锷《内寺伯朱夫人赵氏合袝志》:“以嗣子奉命鸡林,三岁然复,疚心疾首,亦时礼念,冥期佑助。”
语法:
疚心疾首作谓语;指痛心。
示例:
宋·王安石《答韶州张殿丞书》:“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
近义词:
痛心疾首
疚心疾首的出处
折叠展开
(诏曰)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发不寐,疚心疾首。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显祖纪》
疚心疾首的典故
折叠展开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载有一段历史佳话:“此言一出,诸侯皆痛心疾首,竞相亲近我国。”这段记载背后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段纷争与和解。 故事回溯至晋国晋厉公执政之初,时值秦晋两国边界纷争四起,两国君主本在令狐之地缔结盟约,誓约互不侵扰,以保和平。然而,秦桓公归国后旋即违背誓言,非但不顾盟约精神,反与楚国结盟,转而侵袭与晋国交恶的边境小国白狄,并向白狄散布晋国将攻之的谣言。 楚国亦不甘寂寞,暗中向晋国传递消息,揭露秦国背信弃义、意图不轨的真面目。白狄与楚国均对秦国此举深感痛心疾首,对秦国的背约行为表示极度愤慨与失望。 得知此情后,晋国迅速作出反应,遣使至秦国,言辞犀利地指出:“今朝,诸侯各国已洞悉秦国之不义行径,知其唯利是图,毫无信义可言。我晋国已联合诸侯,蓄势待发,准备对秦采取行动。然若秦国愿迷途知返,重新缔结盟约,我晋国定当力劝诸侯罢兵。否则,我晋国将携手诸侯,共讨秦之不义。” 此后,“痛心疾首”一词便广泛流传开来,用以形容人因极度哀痛、悲伤或悔恨而痛心不已的状态,亦或表达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深切痛恨。此成语亦衍生出“疚心疾首”、“疾首痛心”等近义词,皆传达着相似的情感深度与强烈谴责。
疚心疾首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疚心疾首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