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ěr shū

黄耳寄书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huáng ěr jì shū 怎么读

注音 ㄏㄨㄤˊ ㄦˇ ㄐ一ˋ ㄕㄨ

繁体黄耳寄書

感情 中性成语

黄耳寄书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出处: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语法:

    黄耳寄书作宾语、定语;指传递家信。

  • 示例:

    黄耳寄书并不神奇

  • 近义词:

    黄耳传书

黄耳寄书的出处

折叠展开

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一作“家”)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洛,常将自随。此大黠慧,能解人语。又尝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一日至家。机羁旅(一作“官”)京师,久无家问,因(一作“机”)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资书驰取消息不(否)?”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出驿路,(疾)走向吴。饥则入草噬肉取饱。每经大水,辄依渡者,弭毛(一作“耳”)掉尾向之。其人怜爱,因呼上船。裁(才)近岸,犬即腾上速去。先到(一作“径至”)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简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纳)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行程五旬,犬往还裁半月(他本无“月”字)。

-----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

黄耳寄书的典故

折叠展开

西晋时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他的家乡在浙江会华亭,他在京城洛阳做官。由于路途遥远,通信很不容易。 陆机喜欢打猎,他养了一条猎犬叫黄耳。黄耳性情聪慧,很通人性。曾有人将它借出三百里外,它竟能认路自己跑回家。陆机很宠爱黄耳,和它形影不离。有一次,陆机很长时间都没有收到家信。他就对黄耳开玩笑地说:“你能带上我的书信跑回老家,替我传递消息吗?”没想到黄耳竟然听懂了他的话,表现出十分乐意的样子,又是摇尾巴,又是“汪汪”地大叫。于是陆机就写了一封信,用竹筒装上,套在黄耳脖子上。黄耳沿着驿路,朝着家乡方向不停歇地跑去。饿了,捉些小动物吃;遇到江河,就向过渡的人摆尾让人带着它渡船过河。就这样,这条聪明的狗终于跑到了陆机的家。一进大门,它就用嘴衔起竹筒,向陆机的家人“汪汪”直叫。家人打开竹筒看到陆机的信,真是又惊又喜。等人们看完信,黄耳又向陆机的家人叫个不停,像是在要求什么。陆机的家人明白它在要求回信,便写好信装入竹筒,仍然系在黄耳脖子上。黄耳蹦蹦跳跳地又带上它沿着来路跑回洛阳,向主人复命。黄耳送信来回总共只花了二十五天。而如果用人传递,则需要五十天。于是从那以后陆机就常常让黄耳送信。

黄耳寄书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黄耳寄书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huáng), 黄部,共11画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1)(名)人和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朵。

(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3)(形)位置在两旁的:~房。

(4)文言助词;罢了:技止此~。

读音(jì), 宀部,共11画

(1)(动)原指托人递送;现在专指通过邮局递送:~信|~钱|~包裹。

(2)(动)付托;寄托:~存|~希望于青年。

(3)(动)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食|~居。

(4)(动)认的(亲属):~父|~母|~儿|~女。

读音(shū), 乛部,共4画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

黄耳寄书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