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zhī

不识之无

  • 结构 动宾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bù shí zhī wú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ㄕˊ ㄓ ㄨˊ

繁体不識之無

感情 贬义成语

不识之无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 出处: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 语法:

    不识之无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 示例: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3回:“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依草附木,云蒸龙变。”

  • 英语:

    illiterate

  • 近义词:

    不识一丁、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 反义词:

    学富五车

不识之无的出处

折叠展开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不识之无的典故

折叠展开

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字乐天。白居易自幼聪明,刚出生七个月,就能翻书。家里的奶娘教他指认“之无”两个字,上百次他都没有一次识别错的。所以便留下了白居易一岁识之无的故事。

不识之无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不识之无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shí,zhì), 讠部,共7画
shízhì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