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 guài guài

见怪不怪

  • 结构 紧缩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jiàn guài bù guài 怎么读

注音 ㄐ一ㄢˋ ㄍㄨㄞˋ ㄅㄨˋ ㄍㄨㄞˋ

繁体見恠不恠

感情 中性成语

见怪不怪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看见奇怪的事也不以为怪;能泰然处之。指遇事沉稳不慌。

  • 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三志 己 姜七家猪》卷二:“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 语法:

    见怪不怪主谓式;作宾语、状语;形容遇事沉着。

  • 示例: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 英语:

    face the fearful with no fears

  • 日语:

    怪異(かいい)を見ても驚(おどろ)かない

  • 其他:

    <法>ne s'étonner de rien

  • 近义词:

    见怪未怪、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熟视无睹

  • 反义词:

    大惊小怪、少见多怪

见怪不怪的出处

折叠展开

忽见鬼怪变异之物,即强抑之勿怪,咒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黄帝杂忌法》

见怪不怪的典故

折叠展开

“见怪不怪”表示看到怪异的事物,镇静自若,不大惊小怪。   此典出自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引《见异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传说,魏元忠没有做大官的时候,家境贫寒。有一天,丫头正在煮饭,忽然来了个老猿为她看火。她感到非常奇怪,连忙跑去告诉魏元忠。元忠镇静如常地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什么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一次,元忠大呼一个老仆,老仆没有答应,一只狗却答应了。元忠并不奇怪,反而说:“这真是一只孝顺的好狗啊!”又有一次,元忠独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元忠也不觉得奇怪,反而说:“你们是饿了想吃东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几个妇女出现在元忠床前。元忠不但毫不惊诧,反而对她们说:“你们能把我抬到院里去吗?”于是那几个妇女就把元忠抬到院里去了。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妇女们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层。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几个妇女这次没有再把元忠抬到街上去,只是向元忠行了一个礼就走了。临走时妇女们说:“他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要戏弄他了!”为此,有人就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怪不怪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成语接龙(顺接)

见怪不怪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àn,xiàn), 见部,共4画
jiànxiàn

1.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3.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5. 会晤:会见。接见。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读音(guài), 忄部,共8画

(1)(动)奇怪:~事。

(2)(动)觉得奇怪:大惊小~。

(3)(副)〈口〉很;非常:~不好意思的|箱子太沉;提着~费劲的。

(4)(名)怪物;妖怪(迷信):鬼~。

(5)(动)责备;怨:这不能~他;只~我没交代清楚。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guài), 忄部,共8画

(1)(动)奇怪:~事。

(2)(动)觉得奇怪:大惊小~。

(3)(副)〈口〉很;非常:~不好意思的|箱子太沉;提着~费劲的。

(4)(名)怪物;妖怪(迷信):鬼~。

(5)(动)责备;怨:这不能~他;只~我没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