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n zhòng

安土重居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ān tǔ zhòng jū 怎么读

注音 ㄢ ㄊㄨˇ ㄓㄨㄥˋ ㄐㄨ

繁体

感情 中性成语

安土重居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 出处:

    《后汉书 杨终传》:“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语法:

    安土重居作谓语、宾语;指安于本乡本土的生活。

  • 近义词:

    安土重迁

  • 反义词:

    离乡背井

安土重居的出处

折叠展开

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终传》

安土重居的典故

折叠展开

在汉元帝统治的时代,天灾连连,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农民因经济困境而破产,原本沉重的租税负担被转嫁给了那些艰辛生活的自耕农。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元帝选择以德治国为理念,试图以道德教化来缓和社会的紧张与矛盾。永光四年,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汉元帝果断地下令撤销了部分墓园和祖庙的冗杂管理机构。当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工程启动时,他深思熟虑后发出一道诏令:“安土重迁,此乃黎民之本性;如同骨肉相依,不愿分离,此乃人之常情。”他深知,百姓们热爱自己的故土,不愿意轻易背井离乡,这种情感如同亲人之间的纽带,牢不可破。 汉元帝进一步以君臣之道和父子之情为喻,表示官府若强行迁移百姓以侍奉陵园,将会导致百姓骨肉分离,家庭失和,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他再次下令撤销了陵园的护墓及祭祀人员,以此来减少百姓的负担和不便。这些明智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为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安土重迁”这一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成为了形容人们留恋故土、不愿轻易迁徙的生动表达。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汉元帝仁政思想的体现,是他对百姓深厚情感的诠释。

安土重居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ān), 宀部,共6画

(1)(形)安定:心神不~。

(2)(动)使安定(多指心情):~民。

(3)(形)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之若泰。

(4)(形)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

(5)(动)使有合适的位置:~插|~顿。

(6)(动)安装;设立:~电灯。

(7)(动)加上:~罪名。

(8)(动)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的什么心?

(9)姓。

(10)〈书〉疑问代词。问处所或表示反问:而今~在|~能若无其事?

(11)(量)安培的简称。

读音(tǔ), 土部,共3画

(1)(名)泥土;土壤

(2)(名)土地。

(3)(副)本地的;地方的:~特产|~俗。

(4)(名)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方|~招儿。

(5)(形)不合潮流;不开通:~气。

(6)(名)未熬制的鸦片:烟~。

(7)姓。

读音(zhòng,chóng), 丿部,共9画
zhòngchóng

1.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liàng )。重力。举重。负重。

2. 程度深:重色。重病。重望。重创。

3. 价格高:重价收买。

4. 数量多:重金聘请。眉毛重。重兵。

5. 主要,要紧:重镇。重点。重任。重托(国家重大的托付)。重柄。

6.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尊重。器重。隆重。

7. 言行不轻率:慎重。自重。

1. 再:重复。重申。重版。重沓(重复繁冗)。重阳。重逢。

2. 〔重庆〕地名,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

3. 层:重叠。重霄。重洋。重唱。重峦叠嶂。

读音(jū), 尸部,共8画

(1)(动)住:~民|分~。

(2)(名)住的地方;住所:迁~|鲁迅故~。

(3)(动)在(某种位置):~左|~首。

(4)(动)当;任:~功|以专家自~。

(5)(动)积蓄;存:~积|奇货可~。

(6)(动)停留;固定:变动不~|岁月不~。

(7)(名)用作某些商店的名称(多为饭馆):同和~|沙锅~。

(8)(J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