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拼音
zhì cè
注音
词性

制策的意思

词语解释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
竹简
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引证解释

⒈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 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餘, 永昌初,勉復应制策。”
宋苏轼《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
《宋史·苏轼传》:“軾始具草,文义粲然。復对制策,入三等。”

网络解释

一种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汉代试士,由主考官发策以问,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称为「对策」。而由天子亲自出题的称为「制策」。

国语辞典

制策

  • 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
  • 制策的字义分解

    • 拼音 zhì部首总笔画 8

      (1)(动)制造:~版|~币|~表|~革|~件|~冷|~品|~钱|~糖|~图|~药。

      (2)(动)拟定;规定:~定|因地~宜。

      (3)(动)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伏|管~。

      (4)(名)制度:法~|所有~。

      [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2

      (1)(名)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2)(名)古代考试文件;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问。

      (3)(名)我国曾经用过的计算工具;跟‘筹’相似。参看‘筹’。

      (4)(名)计谋;办法:上~|献~。

      (5)(名)姓。

      (6)(名)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7)(动)用策赶马:鞭~|~马前进。

      [更多解释]

    制策的相关词语

    制策的相关成语

    【制策】的常见问题

    1. 制策的拼音是什么?制策怎么读?

      制策的拼音是:zhì cè
      点击 图标播放制策的发音

    2. 制策是什么意思?

      制策的意思是:皇帝有事书之于策
      竹简
      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