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 2、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 3、殿试是唐代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4、由于多次科举不第,他决定归隐山林。
  • 5、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 6、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 7、杨晋又参加科举,厚积薄发,不但一举中第,还夺得了第一名解元,
  • 8、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9、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 10、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
  • 11、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 12、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 13、是以开科举、访贤能,使野无遗贤,人尽其才。
  • 14、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 15、他身为前清禀生,但对科举制度却深恶痛绝。
  • 16、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 17、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 18、恩科是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
  • 19、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 20、才华盖世的他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
  • 21、在圣元大陆,诸葛亮因为曾保蜀国百年江山,功盖天下,科举的请圣言中年年都有他,从无例外。
  • 22、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 23、文运也可指科举应试的运气。
  • 24、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 25、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26、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 27、他这次科举考中了武举人。
  • 28、《聊斋志异》中关于科举制度的描写,是这部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 29、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30、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31、科举坎坷,干禄养亲尽力斯文。
  • 32、解元旧指唐宋科举时乡试(州府举行的考试)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