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n yuán

拔本塞源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 贬义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常用成语

拼音 bá běn sè yuán 怎么读

注音 ㄅㄚˊ ㄅㄣˇ ㄙㄜˋ ㄩㄢˊ

繁体拔本僿源

感情 贬义成语

拔本塞源的意思

折叠展开
  • 解释: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 出处:

    《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 语法:

    拔本塞源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

  • 示例:

    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拔本塞源之计。(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

  • 英语:

    abandon sources

  • 近义词:

    拔本塞原、本末倒置

拔本塞源的出处

折叠展开

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

拔本塞源的典故

折叠展开

到了春秋时代, 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 有些诸侯各行其是,甚至侵犯王室利益。晋国的梁丙等率领阴戎 (少数民族) 进攻周朝的颖地。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晋国,指责他们侵扰周朝, 甚至造成戎人占据中原的罪责。詹桓伯严正指出: “我们对于晋国来说,犹如衣服有冠冕, 树木流水有本源, 老百姓有谋主一样。如果晋国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横地丢弃谋主,那么,即使象戎狄这样弱小的民族, 心里也没有我们周天子的。”晋国的叔向和赵宣子认识到晋国确实做了些错事, 造成了不良影响, 就向周朝认错赔罪。

拔本塞源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á), 扌部,共8画

(1)(动)抽出;拽zhuài出:~刀|~牙|~草。

(2)(动)吸出:~毒|~火罐。

(3)(动)挑选:选~|提~。

(4)(动)攻取:~据点。

(5)(动)超出;高出:~尖|出类~萃。

(6)(动)起动:~步|~脚|开~。

(7)(动)把东西放在水里泡。

读音(běn), 木部,共5画

(1)(名)草木的茎或根

(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兵民是胜利之~。

(3)(名)(~儿)本钱;本金:下~儿|够~儿。

(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

(5)(名)本来;原来:~意|~想不去。

(6)(形)自己方面的:~厂|~校|~国。

(7)(形)现今的:~年|~月。

(8)(动)按照;根据:~着政策办事。

(9)(名)(~子、~儿)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书~|户口~儿。

(10)(名)(~子、~儿)版本:刻~|抄~|稿~。

(11)(名)(~儿)演出的底本:话~|剧~。

(12)(名)封建时代指奏章:修~(拟奏章)。

(13)(名)(~儿)量词。ɑ)用于书籍簿册: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头~《西游记》。c)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

读音(sāi,sài,sè), 宀部,共13画
sāisàisè

1.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2.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1.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1. 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塞。

读音(yuán), 氵部,共13画

(1)(名)水流起头的地方:河~|泉~|发~。

(2)(名)来源: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