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赵帜易汉帜
- 结构 连动式成语
- 感情 中性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热度生僻成语
拼音: 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怎么读
注音: ㄅㄚˊ ㄓㄠˋ ㄓˋ 一ˋ ㄏㄢˋ ㄓˋ
繁体:拔趙幟易汉幟
感情 中性成语
拔赵帜易汉帜的意思
解释:
帜:旗帜;易:换。比喻偷换别人的胜利成果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候列传》:“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语法:
拔赵帜易汉帜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战胜对方。
示例:
妻与生用拔赵帜易汉帜计,笑而行之。清·薄松龄《聊斋志异·人妖》
英语:
to pull up others' flag and replace it with one's own--to take somebody's place
近义词:
拔帜树帜
拔赵帜易汉帜的出处
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拔赵帜易汉帜的典故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的故事。赵国的成安君陈馀在井陉口集结了军队,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当汉军即将到达井陉口时,韩信先挑选了二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赤色的汉军旗帜,然后抄小路埋伏在赵军营地的附近。接着,韩信故意让汉军背水列阵,以此引诱赵军出击。赵军果然中计,出击汉军。汉军假装战败,向后撤退。赵军见汉军败退,便空营追击。此时,原先埋伏的汉军轻骑兵迅速进入赵军的空营,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赵军追击未果,转而回营,一看军营里全是汉军的旗帜,顿时惊乱四散,最终为韩信所击败。成安君陈馀在泜水上被斩杀。后来,“拔赵帜易汉帜”这个成语就用来指代韩信的这次军事行动,也用来比喻更换名号,取而代之。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人妖》中,提到“妻与生用拔赵帜易汉帜计,笑而行之。”这里的意思是妻子和丈夫使用了类似于韩信的计谋,即改变现状,更换名号或地位,并且笑着执行了这个计划。 在柳亚子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中,“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则是用来比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兴力量崛起,取代了旧的势力或制度。